从火柴、铁钉都要依靠国外进口,到争相抢购“四大件”,再到今天只有想不到,没有买不到,70年来,老百姓的生活消费用品从极度匮乏到极大丰富,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、获得感,更见证着国家的沧桑巨变、繁荣富强。 北京市居民 张京:这边全是我在攀岩和户外的时候用的,那边是在潜水和摄影的时候用的,所以像这边的锁扣差不多就有十多种。 今天,老百姓的生活用品极大丰富,中国拥有世界上门类最多、制造能力最强的消费品工业,100多种轻工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。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,物质极其匮乏,连老百姓用的火柴、铁钉这样的小东西都要从国外进口。 原轻工业部综合计划司司长 胡楠:1949年,我国轻工业的总产值只有48亿,平均到每个人的身上不到9块钱,9块钱能干什么呢?只能买两个脸盆。 打开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,像火柴、自行车、胶鞋这些现在看来非常普通的东西,当时都作为最紧迫的工业生产品类,放在与钢铁、船舶同等重要的位置。 七十年代前后,自行车、手表、缝纫机和收音机这“四大件”是大多数年轻人成家时的梦想“奢侈品”;到了八十年代初,电视机、电冰箱、洗衣机和录音机,成为老百姓追捧的“新四大件”,争抢购买的火爆场面经常出现。 |